Ted’s Memo
Aug 3, 2020

《睡眠腦科學》

健康是錢買不到,一夜好眠也是。對於深受猝睡症所苦的科學記者Henry Nicholls更是如此。和睡眠障礙奮鬥二十年後,他基於自己的經歷,配合睡眠疾病的歷史與科學知識,寫成了《睡眠腦科學》。

下視丘分泌素與猝睡症

一提到「睡眠」「腦科學」,第一個浮出腦海的概念,大概就是褪黑激素吧?這個由大腦的松果體分泌,在各大藥局都買得到的神奇物質,是控制生理時鐘、產生睡意的重要激素。

在正常情況下,由視網膜感知環境中的藍光亮度,給出的光暗信號傳遞給松果體,令其在黑暗的情況下製造褪黑激素,因此褪黑素亦稱「黑暗荷爾蒙」。褪黑激素的分泌於晚間中段時間最多,然後在晚間後段時間較少、再隨時間逐漸減少至天明。

在動物中,褪黑激素參與同步晝夜節律,包括睡眠 — 覺醒時間,血壓調節和季節性繁殖。

但對於猝睡症而言,下視丘分泌素的角色似乎更加關鍵。

下視丘分泌素的功能包含:

  • 向思考中樞大腦皮質傳送喚醒訊號
  • 控管引發快速動眼期的觸發因子:腦橋的內部區域。如果缺乏下視丘分泌素,回應強烈情緒的杏仁核會失控,並啟動肌肉癱瘓的路徑,也就是快速動眼期會有的現象。
  • 標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作用的大腦區域。如果沒有下視丘分泌素,多巴胺的效用會減低。
  • 調節製造血清素,這個與憂鬱症強烈相關的激素。

少了下視丘分泌素提供喚醒訊號的猝睡症患者,在日常活動中稍不注意,就會進入睡眠狀態。可能在對話途中或是派對之中。只要周遭的刺激稍有不足,都可能誘發患者猝睡。

另一個猝睡症患者常有的症狀:猝倒症,則好發於患者情緒高漲的時刻。缺乏下視丘分泌素的杏仁核在高度活化後,會異常地啟動癱瘓肌肉的指令。

這個指令通常只有在睡眠的快速動眼期,大腦為了確保做夢中的身體不會亂動導致受傷,才會出現保護機制,卻變成猝倒症患者激動時的生理反應。

猝倒症發作時,患者會在有意識的情況下,肌肉癱軟倒地,像是突然被鬼壓床一樣不得動彈。這種駭人景象維持一到兩分鐘後,他們會站起身子,拍拍灰塵,像是什麼事情都沒發生一樣。

無聊與單調會導致猝睡症發作,開心與興奮會引發猝倒症。

可以想像,一個稍微無聊就會睡著、一興奮就會癱軟的疾病,會對患者造成多大的不便。更可怕的是,猝睡症無法治癒、沒有明確的成因。同時,因為罕見,所以猝睡症常常被誤解為單純的睡眠不足或是癲癇發作。

鬼壓床

相較於猝睡症的罕見,《睡眠腦科學》介紹的另外一項痼疾:睡眠癱瘓症,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俗稱「鬼壓床」的睡眠癱瘓症,是出現在快速動眼期的肌肉癱瘓現象。

大腦為了不讓身體因為快速動眼期出現的夢境,做出過度激烈的肢體反應,所以設計了癱瘓肌肉的機制。

所以,在快速動眼期轉醒的可憐蟲,會因為肌肉癱瘓,而無法動彈。此時,若是尚未完全脫離夢境,將噩夢與現實搞混時,就會產生被鬼魅壓床的錯覺。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統計發現仰睡時,發生睡眠癱瘓的機率特別高。若有睡眠癱瘓症的困擾,側睡是值得推薦的簡單解。

睡眠先決!

在睡眠門診興起的現在,睡眠之於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無論是長期記憶的形成、免疫力的好壞、情緒衛生的優劣,都和睡眠品質息息相關。事實上,睡眠不良帶來的危害確實罄竹難書。

長期睡眠不足不只會引發肥胖,也會誘發一連串疾病,例如第二型糖尿病、高血壓、血管結構性損傷、中風及冠狀動脈疾病。

如果氧氣無法供應至肺臟的部分區域,通往該區域的毛細血管便會收縮,重新安排血管的路線。如果我們在睡覺時呼吸不順,吸入的氧氣量不足,血管會收縮到迫使血管逆流的程度。所以睡眠呼吸不順會危害心血管,這與高血壓、心臟不規則跳動及心室肥大密切相關。因此睡眠呼吸中止症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

睡眠呼吸不順可能是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主因。每一次的呼吸暫停都牽涉到腎上腺素的分泌,腎上腺素能對胰腺產生作用,釋放激素,瞬間補充血液中的葡萄糖。如果在晚上發生好幾百次,會導致全身細胞抗拒胰島素,拒絕清除血中葡萄糖的指令。

大多數患有嚴重呼吸中止症的人,罹癌的可能性比正常人多了將近五倍。對此一般認為呼吸中止引起的低血氧會導致細胞出現類似代謝恐慌的現象,增加細胞癌化的風險。

猝睡症患者的肥胖比例是一般人的兩倍有餘。

出現猝睡症的小鼠食量並未比對照組多出許多,體重卻多了快兩倍。

相反的,好的睡眠品質除了健康愉快,更附加生產力buff,讓你一整天維持120%的高產出力。

一場神清氣爽的優質睡眠,需要在前一天作好充足的準備:從睡前30分鐘不用3C產品、睡前2小時減少藍光照射、睡前3小時前停止進食、睡前8小時戒斷咖啡因,我可以說從中午開始,就在為一夜好眠準備。既使如此,也不是每晚都能如願以償。由此可知優質睡眠的稀缺和可貴。

傑出的科普故事書

接在魔王級的科普書《語言本能》之後,科普故事書《睡眠腦科學》顯得和藹可親。作者Henry Nicholls的文筆輕鬆幽默,以80%的故事偷渡了20%的科普知識,是個比起科普書,更像故事書的有趣比例。少數深入淺出,兼具教育和娛樂價值的傑出科普小品。

作者Henry Nicholls無懼於猝睡症,完成了學業、隻身去印度旅行、擁有成功的事業,並且出了好幾本書。反觀好手好腳,不會猝睡猝倒的自己,似乎沒有什麼怨天尤人,怪東怪西的本錢。

問題一向不是手上有甚麼牌,而是你會不會打牌。事實上,根據Ingo Fiedler的研究,在德州撲克中,擁有牌局中最好牌的人,只有12%的機率可以贏得比賽。牌局如此,人生亦是如此。

奮起吧中年!看看你那貧乏的努力,根本就還來不用比身家啊~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Ted’s Memo
Ted’s Memo

Written by Ted’s Memo

1984|附中台大|化學品業務|父親|持續在厭世躺平和汲汲營營間游移擺盪|貪婪的文化消費者的消費紀錄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