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lightenment Now | 再啟蒙的時代》
《Enlightment Now |再啟蒙的時代》是科普界多產型大師級的人物Steven Pinker於2018年的巨作。有鑑於媒體持續以悲觀、聳動的新聞無差別轟炸,使得社會陷入了一種「日子越過越差,乾脆自暴自棄」的氛圍之中,Steven Pinker決定高聲一呼、啟蒙世人。以數據、圖表和說理為解毒劑,試圖讓鬼遮眼的讀者們明白,自1750年啟蒙運動以來,世界進步了多少,我們實際上過的多爽。
最爽的年代
作為受薪階級的我們,已經習慣了世界的高速變化、產業的更新迭代,所以總是兢兢業業、深怕被AI取代。但做為消費者的我們,有注意過以光速演進的世界,變得多麼進步了嗎?
for an American woman, being pregnant a century ago was almost as dangerous as having breast cancer today.One of the main preoccupations of hospital administration was to ensure that the clothes of the deceased should not be usurped but should be given to lawful inheritors.
100年前的懷孕婦女,分娩的死亡率跟現在得到乳癌一樣。對於兩個世紀前的一般人而言,衣服是珍貴到,需要醫院安排管理者,確保死者的衣服轉交到繼承人身上。
15年前沒有智慧型手機、25年前幾乎沒有手機、30年前還是底片相機、而90年前的房子可能連浴室都沒有。
如果沒有駐足回望,有誰曾經留意到世界的飛快進步,連帶著生活品質已經提升到古代貴族都無法想像的程度。我們還自怨自艾,甚至緬懷過去那個「沒有無限網路、IG和iphone、吃不飽、穿不暖、一不小心就會生病死掉」的年代。
除了物質條件,我們所需付出的勞動成本也大幅降低。換句話說,C/P值爆棚。
如果和曾曾祖父的時代兩相對照,現代人在勞動條件上的要求近乎貪婪。
the entire concept of retirement is unique to the last five decades. It wasn’t long ago that the average American man had 2 stages of life : work & death.The fraction of a person’s life that is taken up by work has fallen by 1/4 just since 1960.
從「無限工時、沒有周休、沒有特休、沒有請假、沒有退休、勞動到死」的勞動地獄脫離後,我們不僅要求更好的勞動條件,還希望工作本身要「有意義、帶來成長和影響力」。只能說,吃苦耐勞的曾曾祖父們看到這傲嬌的模樣,應該把我們活活打死吧?
所以說,會懷舊、想回到過去的人,真的記得當時的生活實況嗎?
熵增之於貧富不均
在Steven Pinker用力地以「人文主義、理性主義、科學」為起手式,為時代的進步辯護時,他提到了一個很有趣的概念:「熵增法則」。大概的意思是,一個封閉系統會趨於無序而均值。例如熱會從熱源,以無序的方式散播出去,最終在封閉的空間中達到平均分布的熱平衡,也就是最大熵的狀態。
自然界中,無序持續增加的現象,被認為是熵增法則的延伸。
by the laws of probability, nudge the system toward disorder or uselessness — not because nature strives for disorder, but because there are so many more ways of being disorderly than of being orderly.
Steven Pinker對於熵增的解釋是:「不是大自然偏好無序,而是變成無序的可能遠高於有序,所以世界會持續朝向無序發展」。具體來說,沙堡只是沙子的一種有序的排列狀態,而形成癱軟、均值的沙灘樣貌卻有無限種的排列組合可能,因此,根據機率法則,世間萬物會持續往熵增、這種無序而均值的狀態發展。
財富分配也不例外。
As Adam Smith pointed out, what needs to be explained is wealth.Poverty has no causes; wealth has causes. Peter Bauer, Economist.
若毫無努力,財富會像是沙堡一樣,隨著時間逐漸散失崩壞,成為均值的狀態。所以綜看人類歷史,均貧是常態,富有才是異常。畢竟,有千萬條路通往貧窮、只有一條路通往富有。滿足貧窮的熵增只是剛好,要逆熵累積資產,則需要付出許多努力、結合各類機緣巧合,才可能成功。
另外,逆熵的創造財富,必然為熵增的均貧世界帶來不均,但貧富不均在Steven Pinker眼中,其實是個偽命題。
貧富不均是個偽命題
作為一個自由派學者,Steven Pinker敢開啟這個政治超不正確的副本,肯定是懷抱相當的覺悟和準備。事實上,他的論述確實很有說服力。
首先,不均是個數學概念,任何的差異,都會帶來不均,例如班上的考試成績高低。只要大家遵守遊戲規則,得分確實地反應天賦和努力,就是最合理的結果。還是我們應該無視於天賦和努力,「政治超正確的」將得分平均分給每個人嗎?
同樣的,資本市場的重點也應該放在「公平競爭」,而非無腦的收入財富全國一起加權平均。
People are content with economic inequality as long as they feel that the country is meritocratic.
然後,不均也意味著「階級向上流動」、「透過努力,收入超凡入聖」的可能。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people in the more unequal societies are happier. Inequality is seen as a harbinger of opportunity, a sign that education and other routes to upward mobility might pay off them and their children.
如果努力不會帶來改變、結果人人均分,這樣的世界或許沒有比較、沒有差距,但那只是熵增的末日、熱寂般一攤死水而已。
所以作者強調,關鍵不是貧富不均的嚴重程度,而是整體的財富水平。如果最窮的人都住帝寶開寶馬,那貧富均不均,又有甚麼區別呢?
It is not important everyone should have the same. What is morally important is that each should have enough.
無奈的是,現實生活的遊戲規則不盡公平。有權勢的富豪難免口嫌體正直,暗中微調遊戲規則、製造資產增生、階級複製等競爭優勢。或許Steven Pinker不久會出另一本大長篇,探討如何根治這個富貴病。
門檻極高的加長版《真確》
《Enlightment Now |再啟蒙的時代》完美地滿足了Steven Pinker作品的三個特點:「抽象哲學氣味極重」、「無限三行以上長句」、「艱澀名詞無限放題」。所以,這本550頁的巨作自帶了「生人勿近」的結界。冒死越級挑戰的我,落的一個精疲力竭,一整個跑完閱讀鐵人三項的乏力感。
也許Steven Pinker想刻意維持高閱讀門檻,或是想保持學院派的寫作氣質,所以著作都相對高冷、拒人於千里之外。某種程度來說,這樣的仰之彌高違背了科普書「傳遞一般人也能輕易理解的重要知識」的初衷、減少了思想和知識傳播的可能、糟蹋了作者精心堆砌的美麗知識。可惜啊可惜。
不過,完食這本巨作,倒是給了我兩個意外的收穫。首先,能攻克這本550頁、抽象艱澀到炸裂的菁英怪,其他外文書顯得友善許多,大幅降低閱讀外文書的心理障礙。
然後,我深刻地體會到讀書時的「抓大放小」。雖然遇到許多生難單字、專有名詞、但放過「奇行種」完全不妨礙對文章的理解。閱讀無須拘泥特定的單字、句子、甚至是不理解的篇章,放過這些艱澀難懂的關節,持續推進進度,不僅省時,更有助於全局觀。
畢竟讀書,求的是見林,不是見樹。